★我要吧★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[Register]
帖子
qq空间相册密码查看为什么登陆后需要激活无法注册?

[天下杂侃] 明朝二龙不相见的传说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5-8 11:00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明朝有一位十分奇怪的皇帝,他是朝野公认的皇储,却从没当过一天太子。十七年的王储生涯中,他的头上只有一个亲王头衔,直到继承皇位的前一天,他依然是个亲王。这个皇帝就是大懒鬼万历的父亲——隆庆帝朱载垕。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,是因为他的父亲嘉靖的心里始终有一条让他不寒而栗的魔咒——二龙不相见。  

“二龙不相见”的发明人是明朝有名的方士陶仲文。他本叫曲真,与嘉靖信任的另一个方士邵元节是好朋友。有次,嘉靖去给父亲上坟,邵元节有病在身,就让他代为陪同。不知是陶仲文运气好,还是坐了时光飞船到达未来,在走到卫辉的时候,他信誓旦旦做出了预言:今天有火光之灾。嘉靖半信半疑,结果当晚行宫就发生大火。嘉靖那个佩服呀,一口气封了他个“寻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”,后来还做了部长级的礼部尚书。

皇帝这么卖力地封他,他也十分卖力地回报,整天起早贪黑地掐指头算命。嘉靖十三年八月,皇长子朱载基刚刚出生两个月就病死。当嘉靖还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时,陶仲文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了他,就是上一段提到的“二龙不相见”。大概意思就是嘉靖是条真龙,太子是条潜龙,二龙最好不要见面,否则其中一条龙肯定会倒霉。嘉靖原本就是个超级迷信的人,从十五岁即位起身边就一堆半仙、真人、法王,整天想着祥瑞、仙丹。如今听到陶真人这么说,顿时害怕了。当两年之后,他再次有了朱载壑、朱载垕、朱载圳时,欣喜之余,他再次想起了“二龙不相见”。长子夭折不过才三年,记忆犹新的他决定少见这几个孩子,而且也不封太子,虽然冷酷了点,但毕竟自己和儿子的命最重要。

大臣们不知道他的苦衷,早立储君是国家大事,决不能拖延,所以他们纷纷上书要嘉靖早下命令。嘉靖开始还抗得住,后来奏疏堆得有一人高了,他实在受不了,只好封朱载壑为太子,但他的“父爱”也仅此而已。此后朱载壑一天天长大,按常规已经过了上学读书的年龄,嘉靖同志就像后爹一样不闻不问,任由大臣们对自己喷口水。

如果事情照此发展,没准朱载壑能成为明朝第一个文盲皇帝。可惜,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,因为嘉靖的母亲出面了。老太太苦口婆心找儿子长谈,一次不行两次,时间久了,嘉靖只得投降,允许儿子出阁讲学。这一年,朱载壑已经14岁。太子出阁不同于凡人进学堂,有一套十分讲究且程序繁杂的礼节仪式,而且作为老子的嘉靖必须出场。就在仪式刚刚结束后,朱载壑即病倒,没多久就死了。魔咒,果然是条魔咒!嘉靖事后一次次地想起陶仲文的话,悔恨之余,他回复陶仲文的奏章时写道:早从卿劝,岂便有此!

痛定思痛,嘉靖从此严格遵守“二龙不相见”,对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和景王朱载圳长期漠不关心。上学他不管,结婚他也不管,能拖一天是一天。不仅如此,两个儿子想见他这个爹一面比见神仙还难。即便是见了面,他也少有言语,好像怕儿子们跟他借钱似的。就这样,作为皇储的朱载垕尴尬无奈地生活在那条咒语的阴影下,直到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,他还是个亲王。这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裕王朱载垕登基称帝,彻底为“二龙不相见”这条魔咒画上了句号。
发表于 2009-5-8 11:03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对历史了解的很少阿 看不懂
发表于 2009-5-18 17:26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东西~~经典!!收藏~~
发表于 2009-5-18 17:27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晕   无语了   稍微有点乱了  眼晕
发表于 2009-5-21 18:01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不懂、!!!
发表于 2009-5-25 16:07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历史深奥,本人不理解意思
发表于 2009-5-25 17:59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嗯 听过
发表于 2009-5-25 21:0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明朝好像历史上说的很少
发表于 2009-5-27 12:21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不是很懂,好像网上有一本书叫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不知道明朝还真有那么多事可以写啊?!
发表于 2009-6-2 08:22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对这些东西没什么兴趣
纯顶一下
发表于 2010-1-15 17:40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迷信的祸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[Register]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☆我要吧☆ ( 豫ICP备13016831号-1 )

GMT+8, 2025-11-2 19:41 , Processed in 0.05756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abc369 X3.4

© 2001-2023 abc369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