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我要吧★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[Register]
搜索
qq空间相册密码查看为什么登陆后需要激活无法注册?

[天下杂侃] 五大央媒声讨滴滴:将乘客带向不归路的企业不可能有出路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8-8-28 16:04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5月,郑州空姐遇害;8月,温州女孩遇害。三个月两条人命,把滴滴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
外界对滴滴的批评声音不断,网友们调侃滴滴的广告语应改为“滴滴一下,‘没’好出行”。微博热搜榜前50名中,与滴滴顺风车业务相关的就有八条。

这两起命案背后,滴滴究竟错在哪些地方?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央媒评论,窥探一二。

央视深夜发文:早去梳理漏洞,早去作扎实整改,比道歉、赔偿都更有价值

央视25日晚间发表《三问滴滴,以生命的名义!》评论,对滴滴公司连发三问:管理哪里去了?责任哪里去了?监管哪里去了?评论称:

这几年,滴滴疯狂圈地扩张,所向披靡,但我们看到,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,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。试想,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训、狠抓司机管理的话,悲剧还能重演吗?

如果滴滴有足够的责任心,在第一起恶性事件后,就不应该只是道歉和赔偿,而应该亡羊补牢,早去认真梳理漏洞,早去作扎实整改,这比道歉一万次、赔偿多少钱,都更有价值!

人民日报两度评论:责任须永远在线,别再让价值观跑偏

25日,人民日报发布《作恶者拿什么救赎?》的评论微博。博文中写道,“‘承诺多、整改少’,该判断一针见血。既然‘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’,相关人员经调查‘确实存在渎职失职’,就须被依法制裁,而不能止于简单道歉或所谓补偿。顺风车业务下线,责任须永远在线,别再让价值观跑偏——将乘客带向不归路的企业不可能有出路。 ”

27日,人民日报刊发题为《网络平台不能只有“资本思维”》的评论文章。文章指出,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、推动了经济的增长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。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,网络平台用户规模再庞大、商业模式再讨巧、算法分配再新颖,也终将行之不远。

中国之声四度发声:没把乘客人身安全放在首位,在高估值,也只会一文不值

26日早间,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发布题为《屡犯不改!细数滴滴“七宗罪”,何时能整改?》的文章。梳理滴滴的“七宗罪”:事前早有预警,悲剧本可避免,滴滴却视而不见;滴滴客服反应迟缓,严重拖延救援时间;滴滴客服曾拒绝警方提出的调查要求,缺乏与警方有效沟通机制;滴滴整改期间偷偷开放顺风车社交功能,为事件埋下隐患;又是一起车牌伪造!滴滴平台审核存漏洞;滴滴紧急删除了此前的相关微博,整改是否诚心彻底;一家独大或致滴滴缺乏自省和完善产品的动力。

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26日夜间发布题为《滴滴顺风车业务只是暂停 “性感”和安全只能二选一》的文章。该文认为,如今滴滴已经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新经济领域的超级独角兽公司,然而它不应当成长为体型庞大却漠视人命的市场怪兽。

该文写道,为什么滴滴的道歉没有到社会公众的谅解,甚至其表态被讽刺为“你尽管死,我赔三倍”?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品的定位出现了偏差、对于悲剧的反思不够,进而让人怀疑企业的价值观——即便是三十倍、三百倍的赔偿,在其5000亿估值面前也只是九牛一毛;若没有将乘客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,再高估值的品牌,在公众的心里也只会一文不值。

此外,中国之声官微还两度发表评论微博。26日早间微博写道,“时隔110天,两个美丽的生命陨落滴滴难辞其咎。‘哪里都有人作恶’不是理由,处理投诉仍不及时,显然没有接受教训。再一再二不能再三。浙江已责令滴滴立即暂停浙江区域顺风车业务,滴滴理应面临更大的监管和舆论压力。这种压力不会毁掉一家好企业,只会倒逼一家好企业和一个更安全的社会。”

中国之声官微27日早间评论微博写道,“滴滴出行一家独大后管理失范事故频发,共享单车无序扩张后多地出现钢铁“坟场”。互联网时代,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催生了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,但绝不能任其野蛮生长,放任自流。任何时候,都要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,用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监管,保障这些行业健康发展。 ”

新华社:滴滴屡罚不改甚至屡罚屡犯,折射出企业对安全底线和社会责任的漠视

26日,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《滴滴命案:每个“假如”都是滴血的漏洞》,针对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一事,质问道: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?文章称,滴滴屡罚不改甚至屡罚屡犯,折射出企业对安全底线和社会责任的漠视,监管部门部门不能仅寄希望于企业自身整改,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,采取切实有效监管措施堵住漏洞。

文章指出,没有安全,何谈“顺风”?逝去的生命,岂是道歉和赔偿能够挽回的?对乘客生命安全的冷漠搪塞,不仅要受道义上的谴责,也应受到法律上的严惩。文章指出,网约车企业必须把乘客安全置于首位,从一个个“假如”入手,坚决堵住滴血的漏洞,决不能让悲剧重演!

光明网:缺环和失守,看似微忽,但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,却可能贻误救命时机

光明网26日发表评论文章《顺风车遇害案再现,风险需警企“共管共控”》。文中写道,身为国内最大网约车平台的滴滴,在承受了与“出行领域新业态”的设定相匹配的信任“加杠杆”后,也该承载起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”的期待值,接受个案化刑事案件被升格为评判系统性风险的参考系之后,舆论持放大镜的逼视和拷问。

文章指出,滴滴顺风车的风控确实有很多薄弱地带,其平台固有的安全防范机制仍未实现风险点全覆盖。这些缺环和失守,看似微忽,但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,却可能贻误救命时机。

对滴滴来说,在既有的前科筛查、人脸识别防止“人车不符”等举措外,有些漏洞显然亟待填补:首先,将“售后服务”性质的服务投诉跟紧急联系区分开来,进行分别设置,并明确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反映的应急处理机制。

同时,参照部分信访事务设督办时效的做法,明确重要投诉调查处置限时回复的刚性,对那些反映车主有人身侵害倾向的投诉,须加强警惕性,并综合其被投诉次数与事项对车主进行冻结账号处理。就算后台投诉里有不少虚假举报,也有必要将这些涉人身安全的“筛”出来,基于优先确保乘客安全的原则,不妨先冻结这些被投诉账号并允许申诉和举证,并另行拟定因诬告而来的损失分摊规则,既可减少虚假投诉,也可提升处理真实投诉的效率。

更重要的,还是继续优化“平台接诉与警方处警对接联动”的相关机制。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投诉,特别是求助信息,无论真假,平台均应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事发地警方,并将车牌号等信息主动移交,让警方在初步侦查基础上判断是否立案,而不是被困在隐私条款约束和信息壁垒的死结中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[Register]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☆我要吧☆ ( 豫ICP备13016831号-1 )

GMT+8, 2024-5-16 10:09 , Processed in 0.091088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abc369 X3.4

© 2001-2023 abc369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