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我要吧★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[Register]
帖子
qq空间相册密码查看为什么登陆后需要激活无法注册?

[天下杂侃] 左骂改革 右说市场 下海弄潮谈心得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4-5-31 22:03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毛左骂改革必须说出理由,不能根据断了根的马列毛的私有制、资本主义、无产阶级、资产阶级、剥削与被剥削等说教名词骂改革,那些玩意都是统治者用来证明自己“为人民服务”必须永远掌权的说教。  
  也不能根据工人下岗来证明改革的好坏,因为文革前农民没有自己的地,都是社队的地,队里打下的粮食即便农民家里没吃的也要交公粮,那时农民许多家庭食不果腹,甚至冬季农闲出去要饭也是经过队里批准,他们饿死也不能进城做生意,这是规定,那时稍微偏远一点的农民的儿女们就没有想过上学的事,因为太奢侈了,这些事农民们至今记忆犹新。

  按说既没有地又没有工作还没有饭吃又没有学上,文革前的农民早就属于下岗人员,甚至比今天的下岗还苦,如果以90年代下岗为标准,是不是应该骂文革前而不是文革后?

  同理,黑资右说市场也要说出理由,不能因为今天比过去吃的好就说红毛左有错,因为今天的生产力极度发达,一个人的生产力可以养活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还有剩余,这里难道没有红毛左所说的剥削吗?贫富悬殊为何相差那么大?

  左右有下过市场的吗?弄过潮吗?大家应该各有自己的经验,建议每人说一小段自己下市场的经历,基本能说明自己骂的理由。

  我先说一段哦:

  小时候在“八一小学”上学,尽管那时社会很穷,但我们吃住在校,可能感觉不到,算是“革命大家庭”温暖吧,只是觉得吃的粗粮不好吃,例如很不愿意吃地瓜,那时我们不知道社会贫穷到什么样,更不知道饿死人。

  但是还是能感觉到社会阶层的不同,例如6.1儿童节,各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出去,在野外我们都是坐着军车,带着干粮,那时的干粮也就是一个烧饼和一个鸡蛋,学校带的水是黄色的甜水,估计是添加剂,但绝不是今天的化学添加剂,很好喝,有橘子酸梅味。

  当各学校在野外相遇,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与其他学校的区别,其他学校都是学生自带干粮,而且都是排队步行到达集合地。

  当时作为小学生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感,例如地方许多学生都拿着地瓜或窝窝头与咸菜,有鸡蛋的不多,而我们是“发饭”,发饭感觉不一样,特别是结束时,我们上汽车,而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样很累,看着我们上车,有一种羡慕感。

  这时已有特权的优越感,因为我们高别人一等,军队或革命家庭的优越感,而我们的校外副校长是一个少校,感觉就更优越了。

  那时不懂得什么叫特权,更不懂自己吃住在校也是享受一定“待遇的”。

  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,至今记忆犹新。

  再说一段1971年当兵的事,当时文革闹得很凶,停课闹革命。

  后来复课闹革命,但是复课也是很乱,在学校同样要闹革命,大概家里觉得社会瞎闹不安全,就让我们当兵。

  那时地方特别崇拜当兵,当兵很不容易,我们并不知道当兵就可以避免知青下放,因为我不到16岁,当兵的校友一堆人中最小的才14岁,但当时我们没有感觉到这一点,感觉理所当然。

  到了部队才知道许多城里人当兵需要走后门,仅仅是为了不下放。

  部队里的一切艰苦训练与野营拉练好像都不怕,感觉很好。

  但是明显能感觉到的就是城乡差距太大,超出我们的预料。

  例如那时的农村兵很多,几乎是连队的主力,想不到的是许多农村兵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当兵,而且不愿复员,能多呆一年就多呆一年,可以省一年口粮,而那时部队吃的简直就是猪狗食,一星期两顿细粮,其他都是粗粮,而粗粮不是窝窝头等,而是已经没有粘性的陈小米,简直不能吃,即便这样,农村兵已经很满足了,因为能吃上这些就不错了。

  那时的部队没有营房,住在农村农民家里,那里的农民就更苦了,没有粮食可吃,都吃土豆,我总是把一些难吃的“二米饭”带给他们,他们舍不得吃,都给孩子吃,这应该算是好的了,我记得看到他们的很小的孩子吃着我带来的“二米饭”,有一种怜悯。

  还有更离奇的,那时的农村兵许多竟然都是婚后入伍,年龄竟然超过25岁,简直不可思议。

  今天说文盲可以当兵可能没人相信,可我所在部队的农村兵大部分都是文盲,文盲到什么程度?不会写自己名字,而我们的部队却是机械化部队,里边竟然有这么多文盲。

  但农村兵也有文化很高的,甚至是高中毕业,他们都是老三届,应该是回乡青年,他们都得到部队的重用,那时部队能有个高中毕业就是秀才了。

  由于城乡差距太大,造成文化背景差距很大,例如我们说在家不吃粗粮,从连长到士兵都会说我们喜欢吹牛,有时闹的很不高兴。

  我不怕苦,但由于受不了吃的不好,三年兵就回家了,回家的时候把自己多余的军装都送给了这些农村兵朋友,因为他们的旧军装补丁摞补丁,新军装留着带回去给家人穿。

  那时农村兵复员前一年,连队会给他们探亲回家找老婆,因为文革中家里很穷,找对象很难,能穿着军装回家乡一定能找着对象,在今天看来就是欺骗,因为复员后回农村还是农民,啥都不是。

  再说一段当兵复员后的事。

  复员时我19岁,到单位别人以为我是高中毕业分配,当我说已经复员,他们都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,我也一种莫名奇妙的感觉。

  在部队几年很艰苦,所以不怕当工人,那时单位有集体宿舍,虽然我家在本市,我还是喜欢住集体宿舍。

  大部分复员军人年龄都比我大,加上自己当兵不是因为下放,所以不懂的走后门分配好工作,而那些复员军人都是从农村或城市走后门当兵,历练过,有一定的经验,他们都走后门希望自己分到机关或不出力的岗位,也许是自己没有经历下放的缘故,那时自己很幼稚,觉得走后门不是光明正大,而且这些复员军人都是党员,一定会碰的头破血流。

  然而,第一次让我感到失败的事就是分配时,我们一个屋的4个复员军人只有我一个分到现场,他们都各遂所愿。

  而且最让我感到失败的是走后门的他们以后竟然都提干了,而不愿走后门服从分配的我仍在努力当一个“好工人”。

  追其原因,自己从小到大一帆风顺,感觉社会非常理想,大家都追求“   无产阶级革命精神”,不知社会深浅,以为天下都是追求“革命理想”的好人,实际所有人都在为自己比别人生活的更好而努力,至于   “为人民服务”永远是说给听话的人听的

  实际上对于这些暗箱操作在当时社会很普及,只不过由于社会“舆论导向”以及不准许有“反政府”的声音,这些腐败行为冠冕堂皇而行之,对于我来说,尽管明知这些人不走正道,但由于从小到大一路顺风,加上初出茅庐,没有主观意识故意去接受这些玩意,仍然不觉得当一辈子工人有什么不好,但潜意识肯定接受了这些行为,只是不像今天能够上升到理论上来,   没有社会公开的民主监督,所有“为人民服务”要么是演戏给别人看,要么是不懂事被别人骗

  到车间后,计划经济只有数量指标没有质量监督,反正都是国内消化,所以出工不出力的事很正常.

  例如当时有一个叫做“联劳协作”的行为,想想很可笑,上午工作大家都在吹牛,完不成任务中午就要加班。

  结果上午完成任务的工人吃午饭后本应该休息,看到中午有“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干革命”的就不好意思休息,就去帮别人干活叫“联劳协作”,而且“联劳协作”的人不过是在旁边帮个人场,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行为,但大家都这样做,我那时对这种现象非常反感,站在旁边帮不上忙,却要站在旁边打边鼓以证明自己的存在,很无聊,足见当时生产效率之低下,谈不上技术性与必要性,但“革命干劲”一定要表现出来,结果不重要,态度很重要,否则自己都觉得自己对不起大家。

  当时各工种有不同的高温费,我所在班组高温费不高,于是班组认为不合理,要求上级增加高温费,领导说要看看我们的工作环境。

  于是班组做了准备,大夏天的,在狭小的工作室用氧气烤了一遍,可以说万事俱备就等领导来检查,结果领导没来,害得我们一下午在高温下工作,活受罪,差点没热晕过去。

  第二天领导突然来检查,结果我们还没准备好,狼狈不堪,至今想想,纯粹是领导有意捉弄人,把你搞的精疲力尽,   这就是计划经济下的“革命工作”,一般演戏一半工作,领导也这样,工人也这样,“为人民服务”就像一部喜剧,看谁演得好  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[Register]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☆我要吧☆ ( 豫ICP备13016831号-1 )

GMT+8, 2025-8-17 16:30 , Processed in 0.219230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abc369 X3.4

© 2001-2023 abc369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